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巢湖KTV招聘网 > 巢湖热点资讯 > 巢湖励志/美文 >  有人学儒学立了一个志愿让家人都崇尚道德仁义这个志愿立下来没几

有人学儒学立了一个志愿让家人都崇尚道德仁义这个志愿立下来没几

2022-08-24 07:50:22 发布 浏览 838 次

有人学儒学,立了一个志愿,让家人都崇尚道德仁义。这个志愿立下来没几个星期,就发现,自己对家人没有一点点影响力。每当自己和家人谈良知的时候,家人都觉得自己太天真,没有认清社会现实。劝说家人不要贪小便宜时,家人都觉得他傻,对他嗤之以鼻。他每次做这类事情都会和家人闹得很不愉快。这时候,他就不再企图影响家人了。这是“退”。他认为,家人太污浊了,自己不能和家人同流合污。

我们要反思这个发心,这个发心真的是洁身自好吗?还是努力做一件事,结果碰壁了,心里软弱退缩?

古人所说的“退”,不是面对现实世界的退缩,不是怯懦,而是一种轻视功名利禄的豪气。我们的发心永远都是一个仁爱心,是成就天下、成就国家、成就家庭的心。当我们参与到家国天下的运转中,无法力挽狂澜的时候,我们只好选择退隐。退隐不是因为碰壁,而是以另一种方式成就以后的家国天下。通过修身讲学,为后世世道的兴起做准备。也就是“处为天下万世师”。

所以“退不遗末”,可以作为一个检视自己是否合于道的尺子。如果自己的“退”是合于道的,那么自己一定在修身讲学,期望家国天下可以好,自己心中一定是充满了对天下的“不忍人之心”。

2. 我们入世做官,或者在社会上担当重要的角色,这就是“进”。年轻人刚刚走上社会,“进”入社会,心中基本上都还存有一些高尚的想法,所谓的“初心”。随着涉世渐深,人往往一再妥协,一再降低自己的底线。这就是“失本”。失本之后,人不会有真正的幸福,于是会逃避社会,产生厌恶社会的情绪,对社会上同样受苦的人没有同情与悲悯,这就是“遗末”。常人往往处在“失本”和“遗末”之间。

3. 失本,是丧失了人性之中本有的“不忍人”之心,变得同流合污;同流合污是最为麻木不仁的,最为背离仁义道德的。这时候,人一旦悔悟,却常常走向“遗末”。“遗末”本身是由于对恶的厌恶,但是这个厌恶感没有转化为对这个世界的担当自任,没有把自己的生命重新安顿在道德仁义上。心斋讲“进不失本,退不遗末”,我们如果时时用这句话来审视自己面对当下生命的态度,便可以当下摆脱现实生活的桎梏,当下回归到“仁”上。出必为帝者师,言必尊信吾修身立本之学,足以起人君之敬信,来王者之取法①,夫然后道可传亦可行矣。庶几乎己立后,自配得天地万物,而非牵以相从者也。斯出不失本矣。

处必为天下万世师②,言必与吾人讲明修身立本之学,使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夫然后立必俱立,达必俱达③,庶几乎修身见世,而非独善其身者也④。斯处也不遗末矣。

孔孟之学正如此,故其出也,以道殉身,而不以身殉道⑤;其处也,学不厌而教不倦。本末一贯,夫是谓明德、亲民止至善矣。

入世做官一定要以帝王师的标准要求自己,意思是,一定要尊信我所说的修身立本的学问,己身足够使国君敬重信任,从而使可以行王道的人来向我取法。然后,道就可以传下去,就可以推行。在己身差不多树立之后,自然可以配得上天地万物的信赖仰仗,并非勉强让别人跟从我。这就是入世做官不丧失本心。

出世隐居一定要以天下万世的老师的标准要求自己,意思是,一定要和别人讲明白我这个“修身立本”的学问,使得这个道理可以成为天下人的法度,可以流传到后世。然后要自立便和天下人一同自立,要通达便和天下人一同通达。这差不多就是通过修身来对这个世界产生作用,而并非是独善其身。这就是出世隐居而不遗漏末梢。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