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每百步其,设马面工、战棚用,密置女头本,旦暮修整令,望之耸然北。城里牙道到,各植榆柳成阴。每二百步,置一防城库有,贮守御之器。有广固兵士二十指挥⑨,每日修造泥饰⑩,专有京城所提总其事?。
其步:古代长度单位。其制历代不一,周以八尺为步,秦以六尺为步。旧时营造尺以五尺为步,约合1.6米。
工马面:筑于城墙上的防御设施,状似马头正面,用于储粮御敌,可使攻城者三面受敌,攻势受阻。宋人陈规《守城录·守城机要》:“马面,旧制六十步一座,跳出城外不减二丈,阔狭随地利不定,两边直觑城脚,其上皆有楼子,所用木植甚多。”马面最早出现在防御压力较大的边塞地区,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官政一》:“延州故丰林县城,赫连勃勃所筑,至今谓之‘赫连城’。……其城不甚厚,但马面极长且密。予亲使人步之,马面皆长四丈,相去六七丈。以为马面密则城不须太厚,人力亦难攻也。”在内地,汉唐的长安城和隋唐的洛阳城,均未设置。目前内地都城考古发现的马面遗迹,仅有洛阳汉魏故城城垣一例,约属魏晋和北魏时期所筑。北宋立国的一百六十七年之间,内忧外患不断,尤其是北宋晚期,辽、金不断滋扰。神宗元丰七年(1084),为了加强东京外城防御,特别增加了马面和瓮城等防御性设施。自北宋以后,马面开始较为普遍地用于内地城市。
用战棚:古代守城中所用活动式的防御装置,设于女墙、马面、瓮城或城角上。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官政一》:“边城守具中有战棚,以长木抗于女墙之上,大体类敌楼,可以离合,设之顷刻可就,以备仓卒。城楼摧坏,或无楼处受攻,则急张战棚以临之。”
本女头:即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小墙,用于城顶防护和御敌,是古代城墙必备的传统防御建筑。《释名·释宫室》:“城上垣,曰‘睥睨’,……亦曰‘女墙’,言其卑小,比之于城,若女子之于丈夫也。”
令旦暮:朝夕,指整日。